Ruby 週記#129 — 生活啟發工作/創作的注意力/《逆轉狂籃》


嗨,最近過得好嗎?

又一陣子沒有更新電子報,現在的生活圍繞著忙碌的工作、藝文表演的欣賞還有週末畫畫課的練習。有點像是繞了一圈去別的領域(攝影、畫畫)嘗試看看,最近想好好寫字、記錄生活片段的創作慾又回來了:)

圖:過去一個月畫的水彩風景,是釜山的海雲台膠囊小火車(臨摹)


1工作|調適工作壓力,不內耗自己

最近覺得工作壓力有點大,而且是要臨近那種在上一份工作即將要職業倦怠。本來在換工作的時候就沒有期待會一直很順利開心,這次給自己的指標是,我要能照顧好在工作的情緒,在狀況變得更差之前就先警覺到,能把自己拉回來。而我覺得這次好像有做到。主要是有了下面兩個契機:

第一是讀了《與書法相伴的生活》這本書(目前好像沒有出繁體版,實體書在京東買的)。雖然是在講成人學習書法的種種,還是從中得到很多看待工作和生活的新視角,兩者是能夠互相影響啟發的。特別是下面幾段話,很能共鳴:

「不設想一種沒有困難的狀態。只要我們在不斷地做事,或者說但凡活著,它就會一直在。所以先接受這件事,至少在面對困難的時候,就不會把時間和精力花在大驚失色,或抱怨自己運氣不好上了。」

「一些暫時解決不了的問題,允許自己先階段性地放下,不以完美作為停下來的藉口,而是帶著問題繼續往前。很多問題會隨著你的前行,在不知不覺中被解決。」

第二是看了棒球——道奇隊和讀賣巨人在東京巨蛋的交流賽,巨人隊的王牌投手戶鄉翔征單局被大聯盟的打者們轟了 3 發全壘打,但是結束後的採訪依然很正面的說這是對自己很棒的學習經驗,會成為好的養分,會繼續努力提升自己的實力。看到職業運動員如此解讀困難的情境,不逃避失敗,對我來說也是一種給自己的提醒。

2創作|記錄才是初衷,不是流量

分享一個我追蹤一段時間,很喜歡的文字創作者馬摩,在旅遊這個紅海主題,靠著詳細又清楚的攻略長文開闢出屬於自己的獨特定位和利基。不論是他的臉書貼文還是電子報都是乾貨爆滿,可以感受到背後寫作付出的大量時間和心力。

之前珍藏了一篇〈自媒體創作:不要成為注意力的奴隸〉讀了也是很有共鳴。

在 Thread 和 小紅書上都看過驚人流量,難免也會有想要追逐流量的野心。只是讀完這篇文章像是回歸本心的提醒 —— 一開始寫文章、做貼文,並不是為了想要爆紅,而是想要把自己喜歡的體驗、學習分享出來,記錄本身就已經是令人有成就感的過程。我想要尋找、獲得的不是流量,而是有共鳴的族人。

3《逆轉狂籃》|看職業籃球隊經營的混亂、困難與收穫

每集 30 分鐘共 10 集,非常追劇友好的《逆轉狂籃》(Running Point),講述一個經營職業籃球隊的有錢家族,換了女老闆之後如何帶領戰績萎靡的球隊殺進季後賽的熱血故事。

不是職業籃球迷還是看得很開心,主要是娛樂效果十足,在看似荒謬爆笑的劇情裡還是能一窺職業籃隊球在高張力的環境下,如何兼顧戰績和利潤。我看到女主角每天都在處裡困難的人事難題,可能是球隊管理、對外找贊助商、對內要讓董事會服氣等等,但是最激勵的劇情也是人。

特別是印象深刻有一幕,球隊拉拔的新人罰球率太低,但又因為怕丟臉而不敢用雙手罰球,結果在比賽中,隊裡 MVP 球星在獲得罰球機會時直接改用雙手罰球,以身作則,進球後兩人準備攻守交換時交流的眼神,看了覺得好讚。看似姿勢拙劣但成功完成任務,比想保持帥氣但什麼都沒做到要好得多


謝謝閱讀到這裡的你,新的一週也美好充實!

Best,
Ruby

Ruby Chen

這是我的週記,分享我在香港工作和生活的記錄與體驗✨

Read more from Ruby Chen
A view of a baseball stadium from the outfield

嗨,最近過得好嗎? 本來這篇是上個週末就要發出的, 不過 10月基本上陷入了工作地獄,週末也會撥來加班一下,剩下的時間就盡力休息。 1Podcast・第一次訪談經驗 第一次上別人的 Podcast 訪談,沒想到就是一直都有在追蹤的職涯品牌 BetweenGos!因為之前買過他們的《優勢思維》第 1 版線上課,也在部落格上寫了課程心得而被看到。這集主要是在談我 2 年決定給自己一段職涯的 gap year,最後轉職到現在職位的心路歷程,並搭配當時如何把上課的內容應用在這段求職的過程。 連結:【誰的職涯不迷網 #14】我能 gap year 嗎?休息後會不會跟不上別人的腳步? 我覺得是否要 gap year 每個人的考量都會有所不同,我也不是鼓勵要馬上離職,而是可以去思考看看我們希望在工作中擁有什麼、達成什麼樣的目標?我們想和工作維持什麼樣的關係?這些都是我們可以自己去定義的,也是我現在依然在思考、持續調整的方向。 這段 Podcast...

A couple of cameras sitting on top of a wooden table

嗨,最近兩週過得好嗎? 這個週末提早開始了秋蟹宴,果然有朋友一起弄髒雙手吃蟹肉還是比較有幹勁的哈哈。剛好也為一個滿三十而立的朋友慶生,聽他分享的 30 歲感言—— 對現在生活型態的感恩,能體驗年紀和經驗增長的感覺,開始累積經濟能力但還沒有開始家庭責任的自由,感受到對未來的正向態度。 圖:香甜肥美的大閘蟹 1文章・入門劇場攝影的心得 從 9 月開始帶著相機進劇場,拍我看到的音樂會還有舞蹈表演的謝幕。隨著看的演出越多,那種想要記錄當下畫面的心情也更加強烈,也終於決定踏入攝影這個大(錢)坑。目前的感受是非常滿足,不僅是被動體驗,也能在演出結束後主動輸出文字和照片的觀後感,形成正向循環。 一開始就對攝影的需求場景非常明確-攝影謝幕為主,生活街拍/旅行為輔,但關於挑哪一個機身和鏡頭依然花了不少時間做功課。在也累積了一些拍照成果後,決定把自己這段學習經驗也總結成一篇文章。或是說,這是我希望當出在做功課時能看到的參考資料。 久違地寫了部落格長文,再度體驗到心流的幸福感。 全文連結:劇場攝影・為了 10 分鐘的謝幕買一台相機,值得嗎? 2新加坡旅行・期待探索但不羨慕遠方 9...

A cup of coffee sitting on top of a wooden table

嗨,最近過得好嗎? 都不敢點開電子報回看上一次發週記是什麼時候了,結果是 4 個月前⋯⋯主要還是沒能過自己對於發文品質的一關,不想只是流於整理資料和流水帳的記錄,甚至覺得在過完一個星期後會覺得,這有什麼好寫的嗎? 剛開始寫電子報是在疫情的時候希望給自己一個保持生活動力的重心,而現在的生活型態也已經和 3、4 年前有很大的不同和迭代-又能旅行和常回臺灣了、喜歡的表演也繼續演了、甚至撿回原本的興趣(畫畫)了。在這麼多活動下,我還需要寫電子報嗎?是我一直還沒找到答案的問題;或者該說,還沒肯定新的答案。 直到最近我想通了,因為看著那些自己關注了 3 年以上的創作者都還持續在更新自己的作品,不論是 Youtube/Podcast/電子報/長文,我發現這就是我想透過電子報創造的感覺-一種扎實的陪伴感。看到他們在既有的忙碌生活裡依然繼續創作,總是給我很大的激勵,即使偶爾會停更一下也知道他們會再回來。而每週末寫電子報對我來說就是最有儀式感的陪伴了。 我總是能夠、也需要從寫過的文字去梳理自己的想法。寫作一直都是我覺得最接近時光機的魔法,為了能體驗這樣的魔法,就先繼續寫下去吧!...